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分享:3岁英语启蒙5岁自主阅读,非专业爸爸只是抓住了那宝贵的10分钟,孩子学英语,就该这么简单!

2015-10-14 米爸 家庭亲子教育资源集锦

越妈个人微信号:springflower22,QQ群:童心童语(466120441),

如果需要人一起组团购物、参与讨论学习亲子教育、直接下载教育资料,欢迎您加入QQ群。动画版《十万个为什么》和Phonics Kids自然拼读 (1-6全套)全套动画片+教材(全彩)可以加QQ群号下载,百度云上分享不了。其它失效的链接也可以QQ群里反映,我好及时更新。


越妈说:当我清醒的意识到英语启蒙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的时候,孩子快2岁了,当时那个着急后悔呀,恨不能马上生个二胎从孕期开始行动。有专家说:孩子出生后三天开始启蒙已经晚了三天。于是赶紧上网买绘本,看了汪的《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后,我也开始利用孩子喝奶的那个几分钟读英文绘本,一遍又一遍,那时越宝特喜欢喝奶,一天两三次,我就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读绘本,他静静的喝,我慢慢的读,坚持一段时间后奶喝完了他会要求还要听还要听。男孩子喜欢车,就买了很多关于车的绘本,铺开在沙发上,一看到车自己就会跑过去翻书看,然后拿着书来找妈妈读,不用我再追着他看书了。现在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看少了,第二天他会想办法补上,说要看好多好多书。关于输出,我也很少去考孩子这个用英语怎么说,一般跟他做游戏引诱输出,比如家里赛跑时要等妈妈说完:On your mark, get set, go!然后才能起跑,玩得次数多了,越宝要自己来喊:On your mark, get set, go!


看了米爸的文章,其实2岁、3岁、4岁或者更大点孩子英语启蒙也还来得及,只要家长用点心寻找到契机并坚持下去,进行关键的“有效输入”“有效输入”“有效输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然后静待花开就行。


正文


作者:米爸(dearfox88)

来源公号:南国读书会(dearfox77)


前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英语学习的圈子里,也有各种圈子和流派,也有各种“专家”。我呢,因为发了几篇英语学习的文章,也被斥之为“伪专家”胡说八道。呵呵,我可不是什么专家,货运物流才是我的主业,有货要运可以找我哈,至于英语教育或其他,纯粹是业余阅读和业余随笔,总结人家真正专家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路径和实践,严格来说,就是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以及自己的育儿体验和感想,至于有无道理,各位自己判断即可。

人类婴儿是如何学会语言的

婴儿学会说话其实是个很神奇的过程,虽然没有谁去特意教啊,但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只要说“孩子学英语,本应很简单”这话儿似乎有些大言不惭,但我真的就是这么想的,以多个家长的经验和我自己经验来看,往往只要有一个契机被抓住了,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提出一个叫“第一原理思维”的说法。意思就是一般人思考问题都是从表象事实出发的,然后推理呀,比较啊,结论就难免视野狭窄啊!而“第一原理思维”就是直达事物的底层和最基本的原理,把看到的一切表象都打回原形,那得出来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有远见了,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从第一原理看,语言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让我们回溯几十万年前,在语言诞生的时候,它其实也就是传递信息的一些喊叫声,也许比鸟鸣狮吼猿啼复杂一点,但本质上差不多;再后来,随着人类大脑的发展,语言变成了一连串包含信息的有规律的声音。


再看看人类婴儿是如何学会语言的?


婴儿学会说话其实是个很神奇的过程,虽然没有谁去特意教啊,但千千万万个普通孩子,只要长到2-3岁,“自然”就会说话了。科学家对这个神奇的过程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还拿最聪明的黑猩猩婴儿做了几十年的试验,甚至拿来跟人类幼儿养在一起,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玩,然并卵,没有人类的特殊的大脑,多聪明的黑猩猩婴儿也永远学不会语言的。


最后,包括乔姆斯基在内的许多语言学家,就得出结论:人类大脑有特殊的语言天赋,是天生的语言机器,语法和逻辑都是内置的硬件,不同的语言仅仅是运行的软件不同罢了。他们假设啊,如果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研究地球各种语言,他会发现:除了“单词”或“发音”不同,基本语法和逻辑都大同小异。


所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语言的神奇的2年,无非就是利用了这个天生的语言机器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里记忆了一些“发音”和“情景”的对应关系罢了,而后,就形成条件反射式的语言反馈。而这种在语言环境中的潜意识吸收和记忆过程,语言学家们称之为“有效训练”或“有效输入”。实际上,学习任何语言,无论是本国语言还是外国语言,这里面的秘密或诀窍就是四个字:有效输入。


也就是说,语言的获得,这真的还不是一个“思考和学习过程”,而是一个“训练过程”——还不仅仅是一个“训练过程”,而是一个深入大脑意识层面的“熏陶过程”,是让大脑这个天生的语言机器,按照它的本性和固有规律,一点一点的吸收外界环境中语音要素,一点一点地构建自己的条件反射系统和思考反馈机制。


为什么说“孩子学英语,本应很简单”?就是因为,既然大脑是天生的语言机器,学语言是不用思考的,也无需指导的,你只要搭建一个“有效输入”的环境,或者持续引导孩子自动进行“有效输入”就行了。这还不简单吗?无论你懂不懂英语,都不妨碍你做到这一点。


当然啦,要做到“有效输入”,而非“无效输入”,最好要符合三个原则。


1、“i+1原则”,或者说“小台阶原则”。


先说个我自己的故事。


想当年,在孩子2岁半的时候,我疯狂看教育类图书,我看了漏屋的书、看了安妮鲜花的书,又看了汪培珽的书,心里很激动,决定硬着头皮用我蹩脚的英文给孩子读英文故事书,因为我真的不想让孩子再遭一次我当年被英语折磨的痛苦。如果能在7岁前给她一个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也是一件很好的“上学礼物”嘛,而且我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可以让孩子她妈少说一点“当爸的不负责任”这种话。


于是我就开始行动了,买了一套汪式第一阶段的英文童书,下载了一堆原版英语动画片,下载了一堆原版英语儿歌和童谣。——原版英语童书准备在我有空的时候,我亲自读给她听;原版英语动画片都存在一个大硬盘里,插在电视上,by the way,我先把有线电视给断掉了,反正大家都很少看电视了,要看电视就只剩下那些原版动画片了,要么你不看,要看就这些,爱看不看;原版儿歌和童谣,用作起床铃声和车内音乐,或者其他背景音乐。


然而,当我郑重开始“亲子阅读”的时候,发现问题了——人家根本不听你的。当你谄媚的笑着,拿本书凑过去,坐下来正准备读的时候,人家拉着你要你做手工,要你带着玩其他各种各样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听你读什么古怪声音的书。好吧,如果你硬要读,她干脆一溜烟跑没影了,把你晾在那儿,毕竟2岁半还是有一定活动能力了。或者,一把抢过来,东看看西看看,不好看的丢回给我;觉得好看的,直接撕下来拿走了。或者纯粹撕着玩。或者自顾自跟别人说话,完全不理会我啊。


总之刚开始时,挫折无数啊,就不一一列举了。经历了斗智斗勇多个回合,最后还是给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喝奶的时候。


那时候小家伙有个习惯,每晚睡前,是要躺在床上喝一瓶奶才睡的。这段喝奶的时间大约有10分钟,这10分钟内小家伙基本上不动,双手捧着奶瓶,一边喝,一边也只有眼睛四处看看。现在想起来,这10分钟实在是太宝贵的10分钟,是天赠良机的10分钟,是无比珍贵的10分钟。因为我正是利用这10分钟,拿着书躺在她的身边,举得高高的,抑扬顿锉地开始读英文故事书,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她能让我安静读一下,因为喝奶一结束,就会立即抢书调皮了。


然而,有这10分钟就足够了,科学家们不是说了吗,任何一个行为只要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我也就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小朋友就开始对我读书的活动感兴趣,喝完奶也愿意多听一会儿了,也不再乱抢书了,虽然还是经常是翻个身就跑了,但毕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了。又坚持了几个月,小家伙可能开始听得懂一些了,因为汪式第一阶段的书的字句确实是非常简单,故事情节也非常单纯,很容易理解,看着图片听听声音,对照一下,很容易猜到我说的是什么吧。再加上还有配套的音频,找机会也可以多播放几遍,声音熟了、画面也熟了,自然就明白了吧。只要登上了第一个小台阶,后面的就好办了啊。


于是我们家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一个在睡前阅读原版英文故事书的习惯,每天大约半小时(有时多,有时少,有时出差半个月也没机会读,但总还坚持着)。至于动画片、童谣儿歌什么的,那些就是辅助的,是零食,不是主食,主食就是每天睡前那个半小时。就这样一路读过来,读了爱探险的朵拉系列、小毛人系列、汪培珽一二三四阶段,还有在各种童书网站上东找西找的一些书。


亲子阅读大概坚持了2年多,现在我不读了,主要是英语水平不好,越读越困难了,有时候一本书要卡壳好几次,要拿着手机查半天的字典;有时还读错被小家伙纠正,所以就干脆不读了。但每晚的英语故事仍在继续,但不是我读,而是点读笔在读,买了整套牛津阅读树给她自己点着听,自己玩。我的任务,大概就是观察,看看这套教材如果听熟了,没挑战性了,或者不想听了,那就再去找个“i+1”水平的有声书籍来“保证供应”就行了。


现在我家小朋友5岁半,到底水平怎么样,我也不清楚(去年底,试着上了一个外教班,外教说这位小朋友是她教过的最好的学生@^_^@),但其实我并不关心了,只要一直进行“有效输入”,只要她一直喜欢听英语故事,一直喜欢看各种英文动画片,那就够了。


既然我的蹩脚英文能做到,你自然也能做到。你需要去找的,其实也就是属于你孩子的一个小契机,也就是属于你的那“10分钟”,只要找到了,就开始读英文书吧,只要坚持21天,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多好啊。


什么?你说你英语不好,实在不能读?那你看看视频,难道你比我读得还差吗?——其实父母不愿读也好办,技术那么发达,直接用点读笔啊,在属于你的那“10分钟”里,打开一本书,让点读笔在旁边朗读,你负责一页一页翻开来给小朋友看就行了(读到哪里,你就翻页到哪里)。小朋友耳朵听着声音,眼睛看着图片,只要足够简单,足够有趣,就一定会逐渐喜欢上这种感觉,这就是“有效输入”。


好了,现在解释一下“i+1”的意思——i的意思是现有水平,i+1的意思是比现有水平高那么一点点。也就是说,给孩子输入英语信息(听故事、听儿歌、看绘本、看动画片等),最好孩子能够听懂大部分,或者说听懂80%-90%,那就是有效输入,否则就是无效输入。


当然,越小的孩子,这个原则越不适用,因为越小的孩子,越是对任何声音都会敏感和好奇,都会无意识吸收;而越大的孩子,这个原则就越重要,因为越大就越有“理性思维”,越是对“无意义的声音”进行屏蔽,必须“有意义”才会吸收,才有“有效输入”。


为什么有些老华侨到了国外还是一辈子不会说外语,因为他们的语言基础太差,而成人语言环境的复杂度和难度,相对他们来说是一座光滑如镜的悬崖,落差太大,根本不可能登上去;相反,英语很好的大学生出国几个月,很快可以参与课堂上激烈的辩论了,那是因为国外语言环境相对他们的水平来说,就是一个小台阶,稍一用劲就跨上去了。


那么完全是零基础怎么办?(i=0的时候)那就是从最基础的单个词、或2-3个词的短语短句(或者说是最简单的英文婴儿书)开始喽。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在这个“零基础”的时候,亲子阅读还是最好的办法,小朋友无论如何还是喜欢父母的声音嘛。再说了,辣么简单的原版英文婴儿图书(几百单词量),难道你还不会读呀?而且你只需坚持21天,以后完全都可以交给点读笔等音频播放器。当然,也有孩子一开始就更喜欢自己听音频、自己看绘本,那就更爽啦,父母完全不用开口,条条大道通罗马,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方法。



2、兴趣原则


“有效输入”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兴趣原则。


千万千万不要强迫,甚至是看到一点点不感兴趣的苗头都要放弃,不要让孩子认为这是个难事儿,或者你“要他做”的事儿,一定一定要让他觉得这是个好玩的事儿,有趣的事儿,是“他自己很想做”,而你反而无所谓的事儿。我家读英语故事到了后期,都是小朋友“求”我,我才去读的哦,姿态很高冷的哦。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小家伙们自己喜欢听英文故事,自己喜欢看英文动画片,自己寻找喜欢的英文绘本去看,总而言之,让他们自主、自动进行“有效输入”,咱们只要做好“i+1”水平材料的供应商就行了。


所以,一旦看到形成了“有效输入”的习惯,你可以欣喜若狂,但一定要不动声色。毕竟,无论学习还是娱乐,这都是他的事,不是你的事,你不应该太过于关心关注的,过于关注反而会有损兴趣。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试验,比如说让你去见梦中情人,无论你多么想去,但一旦听到有人命令你说一定要去时,你也一定会心生反感的,对不?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通过“珍贵10分钟”之类的契机,软硬兼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把这种好习惯给培养出来。但是,孩子大了以后,比如说4-5岁以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了,恐怕就没那么好糊弄了,甚至会遇到孩子的直接打脸、直接拒绝:“我不要听英语故事(或看英语动画片),我不要听,你给我读中文故事。”


这时怎么办?这时我们自己先要提高认识,我们要认识到英语仅仅是个工具,是个媒介,英语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我们给孩子提供的并不是英语,而是用英语讲述的精彩的故事、精美的绘本、震撼的电影、有趣的动画片,这么多好东西,这么多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要你慢慢找,我不相信居然没有一款适合孩子的?我不相信居然没有孩子感兴趣的?


我曾经看到一个牛妈的自述帖子,说她到了孩子7-8岁才开始给孩子搞英语启蒙,刚开始也是各种难、各种障碍、各种不情愿,直到有一天,孩子无意中看了一部电影《马达加斯加》,也不知道碰对哪根神经,也不知片中哪个超萌的角色打动了他,居然超喜欢啊,几乎是迷恋上了这部电影,看了好几遍还想看。


这位妈妈一看,嘿,机会来了,于是就开始对这部电影进行“深耕细作”。


她赶紧把电影台词全部下载,打印出来,查清生词,给小朋友讲解每一句有趣的、激动人心的经典台词,配合每一次情节转折,兴致勃勃跟小朋友进行“情节探讨”。


她还用软件把这部电影的音频全部提取出来,放在车里听,睡前在卧室里关着灯听,跟小朋友学着里的语气和语调,跟小朋友讨论情节演进到什么地方啦?为什么会这样演进?


她还跟小朋友玩“角色扮演”,你当斑马,我当狮子,老爸当猴子,玩得不亦乐乎。


她还带小朋友玩“电影配音”,把电影消音,每人一个麦克风,拿着话筒自己来讲,每人演绎一段经典台词。


她还与小朋友一起学习“电影插曲”,大家一起唱,一起跳。


总之是花样百出,把这部电影给玩透了,玩到滚瓜烂熟,玩到一说上句,小朋友就对出下句那种情况,对比这样的厉害的妈妈,我这种懒人真是自叹不如,我家小朋友也曾经特别喜欢《海底总动员》,还有《冰雪奇缘》,但我最多也只是模仿一下台词,让小朋友听一听,辨一辩,对比这位妈妈真是差远了。所以说我从来不敢说自己是什么专家,聪明的爸妈多了去了,民间到处都是高手。


这位妈妈的8岁孩子,经过“精耕细作”《马达加斯加》以后,语感、词汇量、听力全都突飞猛进,对英语绘本和英语故事的兴趣突然浓厚起来,很快就进入“自主阅读”或“自我探索”的轨道了,从此英语水平一日千里。


所以说,年幼的孩子,你要找的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神奇10分钟”;对年长一点的孩子,你要找的就是属于你自己的《马达加斯加》,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都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切入英语世界的独特“契机”。这种契机必须自己去找,因为那是你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你自己最熟悉,用什么方法也应该是你自己最了解。



3、沉默原则


为什么有效输入的第三个原则,居然是“沉默”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说的“沉默”,一方面,是要求父母或老师们沉默,尤其是在初学的时候,尽可能免开尊口,千万别东问西问;另一方面,是孩子学习语言本身就有一个较长期的“沉默期”,千万不要打扰他,别逼他开口,就让他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或美女子)吧。


父母们带小朋友学英语,往往在孩子学会了一点就喜欢问:这个东西用英语怎么说啊?这句英语是什么意思啊?


我跟你说,这种做法是极端愚蠢、极端无知的一种做法。


首先,孩子的英语能力其实是分层次的,第一层是仅仅听懂字面意思,第二层是大致听懂句子内涵,第三层是完整把握含义,在大脑里翻译出来,然后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初学的孩子,一般来说都只是刚刚进入第一层,然后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熏陶和成长,慢慢的往第二层、第三层渗透,这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一上来就让孩子承担“翻译”这种高难度的动作,就象是让一个5岁孩子去扛百斤的杠铃一样,是对自信和兴趣的双重打击。


其次,孩子学英语最忌讳的就是翻译活动,因为这会破坏了大脑的英语思维。人类的语言系统,其实也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条件反射,中间层是思考反馈,最表层才是语言表达。如果一开始学英语,就让孩子把每一个英语单词或每一个英语句子都翻译对照相应的中文词语或中文句子,孩子自然就会习惯了翻译,听到任何英语句子都首先通过翻译把它转换成中文再说,而不是直接的英语思维。英语思维就永远停留在大脑的表层,永远不可能深入到条件反射和无意识的思考反馈的层面。这样,孩子学到的英语就不是一个与母语并列的语言系统,仅仅就是一个依随于“母语操作系统”之外的一个可怜的“小小外挂软件”。


还记得吗?在我们的中学英语课本(老版教材的第一课),有一篇关于马克思学英语的文章,马克思曾经这样教导我们:他说,当人们学习外语时,不应该把什么都译成母语。如果那样,就表明他们并没有掌握这种语言。他们使用外语时,应该尽量完全忘掉母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没有真正地学到这一种外语的奥妙,也不能运用自如。


他叫我们“彻底忘掉母语”啊,换句话来说,就是:绝不翻译。——当然啦,对于一些大孩子来说,完全不翻译进行学习可能有些困难,但千万要记住,要细心观察、循序渐进,只要“输入有效”,那就“保持沉默”。


在这里,咱们再重申一下英语学习的“沉默期理论”和“石化现象”。


所谓“沉默期理论”,是指孩子在开始学习英语时,首先需要英语各种语音输入头脑中逐渐积累、形成潜意识,然后逐步唤醒大脑中的情景信息与语言信息相对应,这是儿童语言运用(理解和表达)的准备阶段。当这种准备积累到一定程度,在外界交际环境的作用下,儿童才开始理解和说出大量的话语。孩子的听话能力远远超过说话能力,说的能力来源于听的能力,说的技能的高低受到听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所谓“石化现象”,是指一个人英语能力还很低,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强行使用英语表达和交流,强行说的结果只能是用简单的、自创的、东拼西凑出来的低水平中介语进行交流,一旦这些“自创语”实现了交流的目的,他就会依赖于这些熟悉的自创语去交流,不断重复练习的还是他的“自创语”,慢慢这些错误的用法,就象石头一样在他大脑中“固化”了,他的水平就再也无法提高。


因此,初学者不必去“练习”说英语——英语不可能“练会”,特别在水平较低时,只可能越练越残。我们在打球、游泳、说绕口令,的确可以越练越好,但那是因为我们心里知道正确的打球姿势、正确的游戏动作、正确的绕口令发音,但你要去“练习”英语,我们心里压根儿就不知道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到底是什么,只能瞎练,那当然是越练越找不着北了。初学的时候,你可以听,可以读,可以模仿,甚至可以背诵,因为这些本质上仍然还是“输入”,但是你不要“说和写”,因为“说和写”是“输出”,当“输入”不足时,真没必要急于“输出”。


总而言之,以上就是做好“有效输入”的三个原则:“i+1”原则、兴趣原则、沉默原则


“孩子学英语,本应很简单”。因为你只要依照上述三个原则,找到一个契机(无论是“10分钟”也好,还是“马达加斯加”也好,都可以),循序渐进的做好“有效输入”,就OK了。


欧美加等国的小学阅读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在“自然拼读”基础上面的“分级阅读”。学会“自然拼读”(phonics)之后,就是大量的阅读各种有趣的故事书,当然是依照“i+1”原则来读。所谓“分级阅读”就是按照难度和单词量,细分成很多级别,让孩子在兴趣和欢愉中提升阅读能力(兴趣原则),这也是“有效输入”。


所以你看,人家英语国家里,到了小学,仍然是由“输入”为主体的,咱们花个几年“输入”又有什么可着急的?最后一个问题——那我们的孩子到底要输入到什么时候,才会有输出呢?毕竟咱们的目标还是希望孩子尽快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得出漂亮的英语文章呀!


唉,这个问题,就借用知乎吴克峰写的一段“师生对话”来回答吧。摘录如下:


我愁眉苦脸状问先生:“做学问可有捷径?”


先生以杖杵地,说:“想不到我聪明的小老乡居然问这么傻的问题。傻问题。”我继续愁眉苦脸状,说先生救我,我的论文实在是憋不出来了。老人家呵呵笑了:“论文岂是憋出来的?”


“那是怎么出来的?”我一脸狐疑。先生笑了,是坏坏的那种笑:“呵呵呵呵呵,水喝多了,尿自然就有了。哈哈哈哈哈”。


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有效输入、有效输入、有效输入。愿与朋友们共勉之!


(以下是3岁10个月时的视频@^_^@)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h1300v602jz&width=670&height=502.5&auto=0


关于越妈:英语专业的越妈每天朗读《妈妈牌生活英语表达字典》半小时,坚持和儿子英语对话,一起学习中英文、游戏、运动、演戏、唱歌、旅行。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是通向英语启蒙成功大道的最有效途径!越妈是套装书控,免费分享幼儿英语动画儿歌童谣绘本和很多英语绘本套装(电子书+音频+视频)帮您即时手上选书,回复 免费资源,可以看到所有分享过的资源汇总。关注儿童心理,把孩子当大学室友看待。 学习是孩子的事更是父母的事,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吧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越妈大V店查看团购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